教子廉政 克己为人
——蒋氏家训家规背后的故事
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蒋晓菊
蒋立镛中状元后第二天拜谢嘉庆皇帝,嘉庆皇帝问道:“你父亲是朝廷翰林,你又中状元,你祖上有何德?”蒋立镛先谢主隆恩,然后奏曰:“臣祖上几代,孝行卓著,行善积德,感天动地。高祖家虽贫寒,母病十余年,扶持床下,竭尽其力。曾祖划船摆渡,不收毫文,以便人行。祖父一辈子护守子文庙,死后也葬于子文庙前。祖祖辈辈连蚂蚁都没有踩过,臣具实以禀,非敢妄言。”嘉庆皇帝听说子文庙,兴趣即浓,连忙道:“昨天听了天门大开的故事,朕钦点你为状元,今天朕要听听你讲讲子文庙的来历是什么?”蒋立镛按照皇帝口谕,讲述子文的故事。
春秋时期,天门北部边缘大洪山余脉起伏跌宕,群峰环列,向南则河湖纵横,云梦古泽茫茫。依山傍水建立起来的郧国,国都位于现在的石河镇东北二公里的土城,当时市井繁华,鱼稻丰盛,令各地诸侯垂涎不已。郧国公斗辛有一个女儿,长到十七、八岁,娇艳袭人,且能诗善文,晓棋路通音律,聪慧异常,深得郧公喜爱,常将她带在身边。斗佰比是郧国公非常喜爱的一位年青将领,他魁梧英俊,武艺超群,常随侍于斗辛身边,便和郧公的女儿也混得很熟。日子一长,两个便互生爱慕之心,常常避开众人倾述衷肠。渐渐地,他们便越过了雷池,郧公女并且怀了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郧公女产下一个胖乎乎的男孩。添子本是天大的喜事,可对斗佰比二人来说,却有点大祸临头之感:要是让郧国公知道了他们私通的事,那可不得了呀!
斗佰比左思右想,终于下决心将孩子扔到野外去,让他听天由命。郧公女眼看自己的亲骨肉将要被抛弃,感到痛心切肺的伤心,要不这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这可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呀, 不是一件东西,能够藏得住的。婴儿终于被斗佰比抱出抛弃在荒湖边,过了一会儿,婴儿因为饥饿啼哭不止,哭声非常洪亮,召来一大群老鹰展开羽翼为他取暖,并护卫着他,让他不受其它动物的伤害。突然,一只肥壮的老虎,冲散老鹰,将婴儿衔入天门龙尾山北坡的洞穴中,用虎乳哺养他,除了觅食的时候,老虎很少离开他。
有一次,郧公女和斗佰比两人暗自为被抛弃的儿子相对哭泣时,被郧公看见了,忙问他们所为何事。郧公女实在难忍弃子之苦,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郧公听完,本想狠狠训他们一顿,但事已至此,只是深深地责备了一番斗佰比与女儿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行为,便急忙问:孩子在哪里?现在怎么样了?斗佰比便将儿子被老虎哺乳的事告诉了郧国公,郧国公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惊奇,虎乳小儿可真是少见啦,此儿必不平常!一天,郧公带人来到老虎洞前的不远处,等老虎出去打食时,便命人将婴儿抢了回来,决心将他抚养成人,并为他取名“子文”。
子文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便在郧国公的教导下,开始习文练武。读书常常能过目成诵,武艺虽缺乏功力,但身手却也渐渐娴熟。等长到十几岁时,便颇有斗佰比的武将气势,但却比父亲多了其母的聪慧。加上子文极为好学肯问,还能不时对郧公处理的公事发表意见,深得郧公赞赏,认为他将来必有大用。
当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即位后,他明确地将北图中原定为基本国策,果敢地向中原强国发起正面冲击,与楚国邻近而富庶的郧国便首当其冲。郧国虽富却小,在强大的楚军攻击下,很快就失败了。楚成王下令将郧国的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一应诛杀。当楚成王看见人群中气宇不凡的子文时,便说:“虎乳之子,吾早闻之。留下一命,为楚用之”。子文默可。楚成王大喜,遂留下子文性命,并时常与他谈文论武,知所传不虚,便将子文予以重任,成了一名勇敢的楚军青年将领。
楚成王是楚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英明地采纳了子文的建议,对中原强国霸主地位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公元前656年,楚国顶住齐国率领八国联军兴师问罪的巨大军事压力,派遣子文率领主力打前锋,楚成王亲自督战,力挫联军,迫使齐国订立“召陵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打了极大的折扣。后来,楚成王在子文的辅佐下,以一往无前的气概,锐不可挡的气势,把楚国的版图一直推进到河南南部和苏皖北部,终于跻身于中原之列,为以后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成王对子文的文韬武略极为推崇并信任有加,准备对他加大重用。朝中却有大臣说:“子文非楚人,乃郧公外孙,如果一旦让他掌握大权,必将灭楚复郧,报家国之恨。”楚成王便心存疑惑。一日召问子文,曰:“汝有功于吾国,吾不予重任,汝作何思?”子文答道:“子文随王征战数年,出生入死,舍国仇家恨,乃望您能一统天下,成千秋大业,让天下黎民安居乐业,免受长期诸侯混战之苦,我之宠辱,又有何干?”楚成王听了这番话,深受感动。便于公元前564年提拔子文为令尹(春秋时,楚最髙的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子文出任令尹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楚国当时出现内乱,国家堕入灾难的深渊。子文把自己家族的大量财产贡献出来,以缓解国家的危难。
子文为官清廉,生活也特别勤俭节约,他一生“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甚至到了“面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的地步。他身处髙位而刻苦贫身,有助于整肃吏治,形成俭节的政风,从而减轻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楚成王听说子文“朝不及夕”,召子文议事时,常准备肉干一束,干饭一筐,作为他的午餐。楚成王每次提出要增加子文俸禄,子文总是谢绝,身为令尹而不拿令尹等级的爵禄。有人对他不解,问他为何要“逃富”,他讲了以下一通道理:
“在老百姓很穷的时候,而我却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这种劳民以自厚的行径,随时都可以把自己送上死路。我只是害怕死,才谢绝厚禄,并不是怕富而谢绝。”
令尹子文把民众的处境与统治者国安身全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显示了进步的“民本”思想,且为其僚属们节制富欲做出了榜样,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楚国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子文不仅清廉为公,而且执法不私。其弟子良的儿子越权犯法,法官免予处分,子文亲自将侄子交付执法机构要求按律执行。楚国国人作歌说:“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法官)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楚成王正是在子文这位方正公平的令尹的辅佐下,拉开了楚国升腾与发展的序幕。后来,孔子著《春秋》,对子文令尹赞之曰:“忠”!
后人为了纪念子文的功绩,在他的家乡天门净潭附近修建了“子文庙”,我的祖父祖母就守护着这座古庙。
嘉庆皇帝听后,深感天门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决定把蒋立镛留在翰林院,发挥所长,为朝廷效劳。蒋立镛在朝廷不负皇恩,除本人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外,还教育后人世世代代忠孝双全。
蒋立镛在翰林院期间,研究了我国的“忠、孝”文化,《治家格言》《宗约十则》传至元溥,教育子孙后代立志为国,服务于民。子孙三代又成为朝廷进士,七品以上官员。
蒋立镛祖孙五代朝廷进士,二登鼎甲,三世翰林,实为罕见,但蒋立镛状元对已要求严格,在家里立有《家训》,教育子孙后代孝忠朝廷,爱国爱民,服务百姓,善待他人。蒋立镛常对儿子元溥讲述徐勉《诫子崧书》的故事:
徐勉是南北朝时期郯城人,为官清廉,家无蓄积,有一篇著名的《诫子崧书》,其中有这样的训诫:“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意思是说:作为父辈留给子孙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是高尚的人格风范,徐勉出身清廉,常居贫素,对于置办产业,从未钻营谋求。如今虽然有高官厚禄,但不是因为自己有才智,而是依靠先祖良好的风范、福分惠及子孙而得到的。所以古人讲“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把清白留给子孙,不是最丰厚的财富吗?留给子孙黄金满箱,不如教给他们一部经书啊。这段故事言语简练,情节生动,启发感人,世人易懂难做。但蒋立镛祖孙五代确实做到了,没有留下任何家产让后世坐享清福,而是忠孝、慈善美名流芳百世。
蒋立镛一家都是朝廷官员,虽然清苦,但蒋家为官以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而闻名。蒋立镛的孙子蒋启勋在任湖南衡永郴桂兵备道时,詹麒麟与陈国瑞(远征高丽得胜后回朝的两位有功之臣)因其手下的两位小兵引起冲突,双方竟在御街上打起仗来。这件事惊动了朝廷,“龙颜”大怒,交给刑部处理。由于蒋家世代在北京生活简朴,工薪银两全部用于了赈灾,当朝权臣为了使蒋家得到一笔银两,改善贫穷条件,便奏请圣上将这件案子交给蒋启勋办理。詹麒麟是当朝詹娘娘的兄长,且案情严重。詹家为了开脱罪责,不惜用重金贿赂蒋启勋的上司从中调和。蒋启勋知情后,为防止夜长梦多,火速办案,秉公判决,将詹麒麟当堂绞死,陈国瑞充军。
道光年间,蒋立镛一生清正仁义,乐于助人,同僚有难他也竭力相助。他在少詹府时,一位太监外出办事,公款遭遇被窃,眼看就要坐以待毙。他又掏出自己所有银两,为太监筹齐被窃银两,终于使那名太监得以赎罪。
附:蒋立镛(1786-1847):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清代嘉庆16年状元。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殿试中,以一甲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后历任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为官时,曾协助家乡竟陵治水患。善书法、对前人墨迹收藏颇多,著有《香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