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让学生在触动中改变
“老师家访,学生遭殃”。学生大都不喜欢老师家访。今年,响应上级要求, “勉为其难”,本应假期完成的家访拖到了开学。
我班的张同学,一家子宠着他,家长对他期望蛮高。考试不行,总相信他下次会华丽转身。当我发短信告知他儿子说话语气太冲,在校吃零食情况严重,平时与同学电话联系太勤,作业态度不端正时,家长并不重视。有一天,张同学数学和物理都考了个50几分。我在校信通通报表扬了优秀及进步学生后,单独给他家长发了这样一个信息:“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人揪心,请您予以重视!”不一会儿,我的手机铃声响起,张同学的家长请我过去一趟。我想这次肯定是当回事了。我们两家相隔很近,我毫不犹豫答应了。
见到我,张同学爸爸长吁短叹,她妈一脸无奈,张同学则垂头丧气站立一旁。我在落座之后,先让张同学坐下。我让他自己反思在校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爸听着,狠不得给他两巴掌。我说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成绩只是结果,我们重视的应该是过程。作为家长,小孩学习习惯不够好,家长就要多操份心。每天在家作记载本上签名前,先要逐条校对是否完成,看完成的质量如何。家长有可能不懂,但没关系,关注一下他的字迹,就知他的态度。每天一样样查,对他也是一种敦促;天天坚持,就是一种榜样。而作为学生的张同学,如果你不注意细节,哪怕是做操,只要你无所谓,你这种无所谓的习惯就会迁移到其他做事方面,说话,听课,作业,最后就导致学业的落后。
家长发下狠话,叫他交出手机,周日也不准再玩电脑。张同学更是羞愧、伤心地眼泪鼻涕。我想话不在多,点到就好。谈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以张同学要做作业为由,回家了。接下来几天,张同学态度、成绩等都一定的长进。
家访让家长、学生内心触动,行动改变,不管是激励式的家访还是评批式的家访,我认为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