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摘抄:
1、 教育即生长。P3
2、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熏陶。P6
3、 成绩中是一时,成功常在一世,成长才是一生。
成绩表明结果,成功追求效果,成长注重过程。
成绩常会强迫,成功常有机遇,成长常显必然。
成绩可以都好,成功亦可造就,成长却要哺育。
成绩是学生的,成功是行动者的,成长是师生的。
成绩是交织着痛苦,成功伴随着失败,成长享受着愉悦。
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必须指向孩子一生的快乐幸福。P31
4、 教师五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因教误人者。P43
5、 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P52
6、 教师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P55
7、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一要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的教育理念;二要有多层复合的、独特的业务知识与能力素养;三要有“教育智慧”。
8、 魏书生曾提倡学生坚持五个一分钟:一分钟家务、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军歌、一分钟踏步、一分钟注意力训练。认识一分钟的价值,一定要从一分钟做起。P100
9、 教育智慧涵盖教育工作机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日常体现。
教育机智是同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密不可分的,是在教师的实践中用心去累积的经验的结晶。
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核心要素。P103
10、爱心和童心是师爱的核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P143
师者,乐矣!
——读《教师修养文萃》有感
孔小华
为师廿多年,与生摸爬滚打,斗智斗勇。生单纯也罢,可爱也罢,乃至调皮捣蛋也罢……与我,皆教学相长。当然,个中喜忧掺杂。今读《教师修养文萃》有感:但凡我们以包容、宽容之心见之待之,不觉,师者,乐矣乎!
公元前和母元前
一日,数学老师传授正数与负数的知识:“公元2008年,记作+2008。”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请把-2008用元年方式表达。第二天,学生上交作业,一学生答道:“-2008记作母元2008年。”这么幽默的答案,笑翻了整个办公室,这也让该生的数学老师彻底地无语。他教了近二十多年的数学,破天荒地出了这么一个新颖的答案,他有点想不通;但也想得通,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追求创新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结其作好对创新方法的引导!
白菜价几何?和“板桥在哪儿?”
莫言的《卖白菜》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新编入的一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1967年一个将近年关的寒冷冬日,为了生计,我和母亲忍痛把自己家种的104颗卖了仅剩三颗的准备自家过年包饺子用的白菜拿到街市上买。因为买白菜的老太太太挑剔了,把我们好不容易剩下三颗白菜中最小的那颗白菜撕剥得只剩下个白菜核,我就在收老太太钱时,多收了她一毛钱。后来遭到母亲的责怪,我也认识了错误。
伟大的作家总是给人许多留白,这给了老师更多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空间。
有写到“老太太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这里的标点符号就是作者莫言的留白,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一这句留白通过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出来。结果学生写道:“这下我有钱啦!我可以去买饺子皮,再买点肉回家给社斗包饺子过年啦!……”“这下我可终于有钱啦,我可以去买套家具,改善一下生活啦!……”……各种改善生活的答案,差点没把我给气晕。白菜有多贵?一颗小白菜,可以买得比它贵的肉?还可以买家具?……这简直就不是单单的一颗小白菜了,估计是一颗白玉的白菜了。学生读书读得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没有了,竟不知“白菜价”为几何啦!当然更有说到郑板桥,竟有生惊呼:“郑板桥在哪儿?”还有人接语:“我没去过!”我老师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也是“醉”了,不禁呜呼哀哉起来!一过,一想我教师之职责,不正是因为学生学习有问题,才需要我们教师之为之啊!
“Like”与“be like”
一日,学生作英文作文“My family”。本来英文正确的写法是:My dad likes noodles,mum likes dumplings,I like rice.我的父亲喜欢面条,我的妈妈喜欢饺子,我喜欢米饭。结果学生写道:My dad is likes noodles,mum is likes dumplings,I’m like rice.这意思就变成了:我父亲像面条,我妈妈像饺子,我像米饭。My god!(我的天那!)“My family”一家人全都变成了“Food”(食物)一家人了。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试卷时,学生自己听了都笑翻了课堂。原来“Like”是“喜欢”的意思,而“be like”是“像”的意思。唉!这帮“儒子”……真是“服”了你们!不过,一想正是因为学生的“这种”答案,才让我们为师的有了教学的素材啊!
为师廿多年,与生摸爬滚打,软磨硬泡,亦生情谊。但若与之过路偶遇,数年末见,央余呼其名来,些许是难事。而若提此趣事之类,吾倒是历历在目矣,并时时伴偶窃喜偷乐!设若我们为师者不汲汲于教育之功利,师生之共生之共长,甚是觉悟:为师者,不乐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