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
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吴超英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举足轻重。小说是最能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初中语文所选篇目揭示了社会人生的真实画面。品读这些经典名篇,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小说在阅读教学中该怎么去做呢?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彼此接纳,而是注重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只作必要的调控和引导,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接近教学目标即可。
现结合10月28日听两位老师上的小说阅读教学课和自身教学经验,简短的谈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交代环境
小说教学就应该把握住小说三要素,即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在这三个要素中,应该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小说的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小说教学中应首先把故事的社会环境交代清楚,才更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理解文本。
小说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作者地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有了它,交代清楚了它,才让后面的情节和人物有了发展和成长的“温床”。
二、把握情节
要了解一篇小说,一定要把握小说的情节。教学中,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复述文章,尽量要求学生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清楚,老师可指导复述故事情节的小技巧并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当学生能把小说的情节完整讲一遍时,再去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的主题就易如反掌了。也就是说把握小说情节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我认为对于《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一波三折的分析不必太过于纠缠。本文的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易于把握。虽说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富有显著的特色。但经过学生的预习、对贫穷夫妇心理的分析,情节的特点学生完全可以明白。我想让学生课前自己去讨论、交流,他们会做得不错。这样就可以多留些时间给人物形象分析及语言赏析。
三、弄清主人公
一篇小说会涉及很多人物,比如《红楼梦》、《水浒传》写有几百个人物,我们不可能个个去了解,人人去分析,任何一篇小说实质上都有主要人物,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把主人公剖析清楚了,小说的主题也就迎刃而解。
而人物形象无非是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去表现和刻画。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在分析《父母的心》情节的同时,学生对人物(父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刻。尤其是贵夫人这个人物,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出来。细细想来,这个人物在文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为何要领养孩子,仅仅是她没有孩子吗?贫穷夫妇一再换孩子,她为何没有丝毫的怀疑?要回女儿部分中,贵夫人不仅陪着落泪,而且还道歉,把送出去的钱做为了酬谢。这表现了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是天下父母之心的昭示,对主题的更深刻的表达。所以,让学生去认真琢磨文中的人物,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他们的收获会更大。
因此,只有让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加强人物形象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更明确地体会小说的主题。
四、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里就提到了要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小说教学更不能例外,当然,情感教育要在小说主题归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每篇小说有不同的主题,我们应根据实际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教育,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塑造他们的人格。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活的一部大书,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交代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把握小说的精彩情节,剖析小说的主人公,在感悟主题的基础上,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算是完成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了。
基于此,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提高阅读效益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 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 习就会有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 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壮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 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 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 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其次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为落实这一要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的分析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 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 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
再次要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在学生自主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小说教学可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