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链接
 
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
录入者: 超级管理员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年06月16日



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



a4499d69-7fe6-4740-94ce-4f9678afb6e8.jpg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这就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人类解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明确宣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最简洁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之上的,是对更高级社会形态必然性的坚信和追求。共产主义思想之所以产生,源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资本主义的产生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进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资本主义又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自15世纪以来,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从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残酷的剥削和野蛮的掠夺,充满了血腥,充满了罪恶。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封建主义阻碍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思想家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不足和罪恶。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然诉诸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这种追求绝不仅仅源自于美好愿望,更不是凭空想象,而其科学的理论根基,就是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整个人类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包含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越是向前发展,它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就越尖锐,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2008年肇始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正是凝聚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公而忘私,浴血奋战、奋力拼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使共产主义理想在东方大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稚嫩萌芽走向枝繁叶茂。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许多人并非出身贫寒,却义无反顾选择遍布荆棘、颠沛流离、随时牺牲的人生道路,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是源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每月薪金有几百块大洋,但他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救国救民从容走向绞刑架。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曾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高唱着《国际歌》英勇走向刑场。1935年8月,方志敏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李大钊、彭湃、方志敏……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念,在中国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追求,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不惧艰难困苦、含笑面对死亡。

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追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人民的追求相契合。“大同”是儒家理想社会的最高层次,生动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强烈向往:财产公有、政治清明、民众道德高尚、社会秩序井然,活生生就是一幅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极力提倡、毕生追求“天下为公”,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不仅吸收了儒家“大同”思想的精华,融入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更有社会主义的鲜明色彩,折射出他对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1933年,《东方杂志》组织了“梦想的中国”主题征文,曾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说:“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作家谢冰莹说:“我梦想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文学家郁达夫的梦想是“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可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不仅源于党的政治信仰,更与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蒋文玲 吕红波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寨桥联庆村委小海村44号 电话:0519 - 86261012 邮编:213177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2号